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优秀11篇-尊龙凯时平台入口

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,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,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,以下是敬业的小编老李给家人们分享的11篇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,欢迎借鉴。

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1

第一次段考是对学生复习情况的检查,也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检查。这次段考,我授课的两个班级(高三财会班和机电班)语文平均成绩分别是62.8分和62.7分,复习效果不够明显。唯一可喜的是,全年级上80分的有六位同学,其中我带的两个班占四名。

结合这次段考,我对两个月的语文复习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,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改进。

一、做题能力方面

通过第一轮复习,语文知识已经达到全面覆盖。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答题,答题的准确率低,一些难度不大的题目,学生都容易出错。因此,今后要增加做题量,以考代练习,以考代复习,通过量变达到质变。只有通过做题数量的增加,才能达到做题质量的提高。

二、做题技巧方面

段考后,我抽查了部分学生试卷,发现不少学生缺乏应有的做题技巧。例如选择题,有的学生忽视了选项中的“迷惑点”或“陷阱处”;又如阅读题,有的学生抛开了例文中的“暗示语”或“告知句”,缺乏做题技巧,答题就费时费力。今后在做题技巧方面要精心辅导,做到举一反三、融会贯通,让他们能够“以一法应万题”。

三、做题速度方面

语数英合卷,学生第一次做这样试卷很不适应。学生做题速度慢,不能合理地支配做题时间,用于作文时间过长,极大的影响了考试成绩。今后复习,要加强作文速度训练。不能因为写作文而占用基础知识题和阅读题的做题时间,当然更不能占用数学、英语两科的做题时间。其实,只有熟练而全面地掌握知识,做题才能得心应手、左右逢源,才能提高做题速度,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卷。

总之,这次段考给我自己敲响了警钟。教师教学存在问题,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存在问题。教和学都存在问题,就必然在考试中显现出来,学生考试成绩就难以大幅度提升。因此,对教学工作常常进行反思,是非常必要的。

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2

20xx年6月,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。在语文方面,我教的两个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。两个文科班总人数是93人,其中120分以上的有3位。110分以上的有16位。100分以上的有32位。其中最高分为127分,在全县排名前列。回顾经历,有很多感慨。但身为高三教师,位居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前线,感受最多最深的还是我们如何围绕高考进行复习。下面就根据一年的经历谈谈语文的教学。

俗话说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要想在高考中把语文考好,必须做好分析学生、注重策略、总结反思三方面。

一、说说学生。

就自己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的学生而言,高一入学成绩基础不牢固,分班后又因为某些科目不好或者对考大学没有信心,所以才选择文科,可以说语文整体水平很差。这一群体也代表了普通中学文科班语文的特征。

(一)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欠准确。理科科目通过题海战术能够在考试中取到立竿见影的作用,所以在复习中的地位很高,它们往往是学生优先选择的科目。而语文成绩的好坏在于长时间积累的多少,很多同学认为我读语文,成绩也是那样,不读也是那样,结果放弃了语文的学习。但到了高三,语文的150分在高考中也是150分。如果还停留在对语文不正确的认识的情况下,就不可能跟着老师一丝不苟、不厌其烦的去反复记忆那些琐碎的语音、字形、成语的东西,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面对一篇文章,去潜心钻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,就很少在课外主动的去积累、去练习、去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文学素养。

(二)学生自身原因。由于我们的学生处在高考金字塔的底部,很多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,觉得考大学是非常难的事情,加上父母很少过问他们的成绩,致使一部分学生干脆“破罐子破摔”,对成绩非常麻木。体现在语文上就是主观题干脆不做,只做选择题。

(三)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。一是不注重积累:识记环节抓得不紧,32分的选择做的很差。背诵默写不能得满分。二是不注重回顾总结——高三的考练虽然多,甚至考练过的习题在高考中原样出现仍然不会做;日常考练大多数时候多多少少都有点流于形式,前学后忘,没有实效;日常作文训练停留在完成这个层次上,不能形成连锁效应,没有整体效果。三是缺乏大语文的观念,只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写作文,内容向外拓展不够,素材事例不新鲜。不能结合热点写出体现真、善、美的文章。

二、说说教学策略。

从教师这一角度来看,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对症下药,变被动为主动,非常重要。

(一)让学生重现认识语文。高考对于文科生来说,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灌输语文成,则高考成;语文败,则高考败的思想。注重在完成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人文教育,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,让他们爱上语文。再从应试角度上,让学生明白选择题的好坏对语文成绩高低的影响。

(二)教学环节的实施。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,教学环节的策略也很重要。我们的学生情况是基础薄弱,我们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有的放矢。下面说说的教学过程:

第一轮复习:8月—3月“一模”前。重点是全面落实考点要求,夯实基础,构建知识网络。

1.完成的内容及顺序:

(1)课内文言文复习。(8月份完成)

(2)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。(9月正式开学—“国庆假”结束前完成)

(3)诗歌鉴赏和语言基础知识。(10月-11月)

(4)现代文阅读(必考、文学类、实用类)。(12月-1月)

(5)语言表达、字词、拼音、病句等。(2-3月)

(6)古诗文默写。(每周二次)

(7)作文。(每周一次)

2.使用资料:

①《名师面对面》复习用书、备课组自编资料等。

3.达成目标的具体操作:

(1)课内文言文复习。

重点: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-5课文及《唐诗宋词元散曲》、《唐宋散文选读》中古诗文要点的回顾与整理。(重点是古文)

复习方式: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分别复习课文,朗读课文(主要利用早读、课前),理解文意,重点整理文言实词(多义、通假、古今异义、活用等)、文言虚词用法、特殊句式(判断句、省略句、倒装句、被动句等)、重点语句翻译、课文内容素材积累整理等。

(2)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。

复习方式:文言文复习尽量结合前阶段课内文言文复习的内容,以帮助学生掌握;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(本部分针对考点,对考生进行应试策略及技巧上的指导,指导学生应试策略及答题技巧,引导考生形成解题、答题的科学思维),结合经典高考试题进行;完成与各考点对应的高考经典试题。复习中重在掌握高考要求,掌握相关文言知识,提高应考水平。每天一练一讲。

(3)诗歌鉴赏和语言表达。

复习方式:备考时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和名师面对面相关考点的讲练,特别是表达技巧、思想内容、艺术手法的讲练。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系统的把握;并结合20xx年各地诗歌鉴赏题讲练。

(4)现代文阅读(必考、文学类、实用类)。

复习方式: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,结合经典高考试题进行。复习中重在掌握高考要求,培养阅读能力,掌握读懂文本的基本方法,读懂题目的方法,解题的方法,提高应考水平。

(5)语言基础知识

复习方式:高三此部分内容采用以练带讲的方式,在2-3月份与语言表达同时进行,每周用两节课复习,在学生阅读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的基础上进行点拨,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训练。并在下午第八节课按计划完成25分钟专项练习。

(6)古诗文默写。

复习方式:高二就发放高考要求背诵的内容资料,利用早读背诵,并进行检测。高三主要以检测过关为主。要求逐篇(首)默写过关。

(7)作文。

一周一次大作文训练,在高一、高二作文序列专题的基础上分文体分专项序列训练,突出记叙文议论文、议论性散文的写作。(还要结合课前演讲、素材积累、读书笔记、周练进行)

4.要求:

①利用好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,落实好考点要求;

②引导学生自觉构建高考知识网络;

③讲练到位;

④充分利用好早读和语文专项训练时间。合理安排课后训练。

第二轮复习: 3月“一模”— 5月“二模”,重点是知识迁移,提升能力。

复习方式:

①针对第一阶段备考中存在问题以及高考变化作相应补充,进一步突破学生的难点。

②重视练和测,在练中夯实基础,在练中培养感觉,练出速度。

③基础知识训练保持一定的训练量。

④作文方面加强“创优”指导。

⑤指导要做到“三讲三不讲”,即“讲思路、讲联系、讲方法;学生会的老师不讲,学生自己看书后(或互相研究后)能会的老师不讲,讲了以后学生也不会的老师不讲”。特别要引导学生养成做题后反思的习惯,做到每做一道题有每一道题的收获。

第三轮复习:5月“二模”—6月,重点是补缺补漏,调整心态。

复习方式:

①对照考纲查缺补漏;

②对一模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;

③抓学生的“增分点”。

④作文方面进一步进行考场作文的强化训练以及考场作文“救急”措施的训练。

⑤精选各地模拟题,重组或改编,为有针对性地突破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训练。不浪费一秒钟,不空说一句话,不枉做一道题。

⑥加强个别辅导,进一步规范答题,防止非智力失分。

(三)教会学生有的放矢。在高考中,非智力因素很重要。我告诉学生要认真分配好120分钟,前90分钟做作文以外的题目。过了90分钟,再多没做好也应该先放下先写好作文再说。对于作文,字一定要写工整,字数一定要写满800字,开头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点题,中间结合例子夹叙夹议,结尾采取一定的句式扣题!

三、说说总结反思。

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,要结合学情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,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,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,这样,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,实现提高。一年的高三备课,在这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做到不够,以后要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,结合本省的高考题出好每一份试卷,把空间适当留给学生,通过不断的总结,才能在教学上“更上一层楼”。

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3

《老人与海》这部伟大的作品讲述了“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古巴老渔民,在海上三天两夜捕鱼的经历”,因其故事的完整性,震撼性,寓言性,人文性,使我初读、深读后受到感染和感动,那苍茫的大海、孤独的老人、艰辛的搏斗、不屈的灵魂、巨大的象征意义以及似乎能从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,都激发也激励着我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。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一个神奇的宇宙,我想努力看到冰山下更为丰富的世界,我想努力把感染和激励了自己的伟大作品从更高层面上介绍给学生,看到学生心神领会的颔首,也是老师最大的欣慰。

我认为一节有价值的课首先要达到以下几点:一是圆满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;二是教学节奏紧凑顺畅,课堂自然天成;三是学生学有所得;四是教师有教学的成就感。

这节课我基本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,从动画朗诵的激趣导入到了解故事内容,从分析故事情节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,从深入感受人物真实而强悍的性格特征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,最终探究小说的象征意义,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对于人生价值、意义的思考,节奏紧凑顺畅。但是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,由于实力不够、经验不足,我有时倾听不仔细,没有敏感地把握住学生分析的亮点,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赞许,而失去了很好的引导契机。

学生学有所得,是老师的最大收获。通过这节课,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、重点情节和人物性格,同时也通过深刻的心理剖析,辨析了人物形象,在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思维定式下有了新的认同赞词,桑地亚哥不止是一个勇敢面对失败的硬汉,更是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生存的意义、在战斗的残酷中展现生命的价值的真实而强悍的胜利英雄。同时学生也领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,激励了自我要如桑地亚哥一样,在人生长河中坚守生命尊严,为了理想永不言败而且永不停息地奋斗。

从教学的成就感来说,莫过于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,在课堂的层层推进下引导学生从模糊到清醒、从质疑到认同、从理解到深受感染,在课堂上我看到学生心领神会的微笑、情不自禁地挺直身背,结束时似有不舍与回味。同时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、这一部伟大的作品,也激励着在今后的人生长河中,永不屈服、永不放弃、永不停息坚持人生的方向,实现自我的价值。

课堂总是一们遗憾的艺术。上完之后,掩卷沉思,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、对于与学生的交流、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都还有很多不足,需要我不停息地弥补、加强、完善。

《滕王阁序》教学反思 篇4

从欣赏的角度来看,《滕王阁序》是奇文妙文,但是就教学来说,又是一篇难文硬文。我们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,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“有什么好的”。《滕王阁序》就常常遭受这样的命运。这次重新碰到它,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,上网查了一下资料,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,顶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,以它为钥匙打开滕王阁的大门。但这样一来,学生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打理,恐怕那点兴趣也被蚕食得差不多了。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,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。相对典故相对文采这些“技”上的东西,它应该是“道”,是最根本的。那么能否以情感为“纲”,纲举目张,带动全文的。教学,让学生体会王勃陆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?

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,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,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。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,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,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,而且,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。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,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: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,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,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,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?举最初的情感为例,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“兴”,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。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,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。那它从何而来?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,“遥襟甫畅,逸兴遄飞”“兴尽悲来”,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,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,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,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。经过讨论,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:盛地、盛宴、盛景、“盛”人。这样一来,王勃的“兴”就有了落脚点。

可以说,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,真的是“躬逢盛宴”而已,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,对《滕王阁序》而言,这些均不足观。足观的是“失路之人”在强烈的渴望“望长安于日下”,在热切的盼望“奉宣室以何年”;足观的是“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”之人,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,“老当益壮”“穷且益坚”;足观的是“有怀投笔”者“无路请缨”,只好“奉晨昏于万里”,无奈到绝望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,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,年轻后的沧桑,辉煌后的伤痕。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,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,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。

这样两节课下来,自己觉得上的较为轻松,也较为沉重。轻松的是纲举目张,一气呵成;沉重的是为王勃的失意与伤感,挣扎和自我安慰,为一颗不甘的灵魂。

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5

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,在生活、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。但是,教学中,我发现有些学生,读书的时间越久,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,尤其是到了高三,更是轻视语文学习,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。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,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,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一、表现

1、漠视语文

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,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,不想听就不听;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,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,不想做就不做。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,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,可以先放一放,临上阵前再搞突击,于是,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“冷宫”。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,因为学得再认真,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,不认真学,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。

2、应付老师,平衡自己

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,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,但也只是应付,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,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,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,满足于老师问起时,有“我已认真学过了”的回答;扪心自问时,也可以“我已努力过了”聊以自慰。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,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,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,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。

3、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

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,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,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,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,于是,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,怕上语文课,怕碰语文书,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。随着考试的临近,心情极度紧张;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,知觉范围变窄,思维刻板,情绪慌乱,时刻担心失败,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,无法发挥正常水平。这样几个轮回之后,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,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。

4、投机取巧

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,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,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,试题全部来自课外,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,大搞题海战术,今天一套资料,明天一套试题,见题就做,企图能够“碰”上高考试题,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、多读文章、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。还有一些学生,题目也不做。他们抱着“我聪明”、“我运气”的心理,等到考场“超常发挥”。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。

二、成因

1、认识的偏差

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。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、说、读、写能力。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、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、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、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,就像砌房子一样,一块石头、一个砖头、一抹水泥、一张瓦片、一颗钉子、一根木条,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,嫌麻烦就不行。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,认为上课听听、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,从不注意观察生活,从不读课外读物,从不多写一篇文章。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,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。《语文学习》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:“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。”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,但它至少说明一点:生活中处处有“语文”,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。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。较之其它学科,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,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,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,这就是所说的“渐进性”。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,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,付出定有回报。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,一旦努力没有效果,马上就打退堂鼓,破罐子破摔,自暴自弃,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,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,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,所谓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就是这个道理。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。近几年来,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,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,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,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,于是,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,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。殊不知,“教材是个例子”(叶圣陶先生语),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“流”与“源”的关系,正所谓“题目在课外,答案在课内”。

2、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。学生偏科,因素很多。进入高中,尤其是高三,还偏科,重理轻文,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,答案标准,成就感强,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,答案模糊,就是花了时间做了,也不知对否。特别是写作类题目,有时是绞尽脑汁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,自认为不错,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。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,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,“解题目多带劲,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”。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、历史上,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,见效快,在这种心态下,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、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。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,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,任务重,往往通过发资料、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,真是“无边作业萧萧下,不尽资料滚滚来”,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,不知不觉就把“语文学习要多读书”这些无需上交的“软作业”抛到九霄云外了。

三、调控措施

1、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,目的能推动行动,行动能优化心态。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,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,“我不需要学了”,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“空洞”,产生“我想学,我要学”的心理,他们就能付诸行动。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,让学生分析、提炼、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。每个班分成6个组。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。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。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。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,并加工处理,如修改、装订等。准备工作做好后,班上组织交流。最后教师收齐,装订成册,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。这样,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,懂得了课本的价值;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,也大有收获。因而,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,高三时候,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。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。

因此,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,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。

2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。孔子曰:“知之者,不如好之者;好之者,不如乐之者。”爱因斯坦也说: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可见,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,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因此,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教学实践中,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,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。因为这样做,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,激活课堂气氛。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,《诗经》里“赋”与“兴”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。朱熹关于“赋”“比”“兴”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,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,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,又枯燥无味。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,化抽象为形象,化枯燥为生动?我在讲“赋”和“兴”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。讲“赋”时,在解释了“赋”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,我引了《小芳》的歌词:“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,长得美丽又善良,一双美丽的大眼睛,辫子粗又长……”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“赋”。讲“兴”时,我引了《纤夫的爱》的歌词:“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,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”,讲清了“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”的含义。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,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,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。卢梭说:“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。”我想,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“压力”为“魅力”,让“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”,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,而走向积极。

3、分解大目标,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。俗话说,“信心是成功之舟”。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。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,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,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。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。高三学生考试频繁,情绪波动大,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“滑坡”,马上就自暴自弃,这时,帮助他们树立信心、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,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,如注音、改错别字、找反义成语、名句默写等,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,因为教师的“表扬和奖励”代表着一种“权威”的认可,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,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。学生学语文,最怕的有作文、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。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,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:了解诗歌的常识——鉴赏诗歌的形象——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,训练答题步骤——品味诗歌语言——最后,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。经过几周的训练,学生觉得“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,没有什么好怕的”。但是,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——他们的阅读量有限,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,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。否则,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——准确鉴赏诗歌,这才是真正的难点。但无论怎样,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,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,这一点,仍然是有效的。心理学研究也表明,“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,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”,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”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、成就感,尝到了学习的甜头,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。

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6

我们的母语重情性、重意会、重简约、重自悟,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理应重情性、重意会、重简约、重自悟。

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,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。对学生而言,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。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。

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,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;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,母语也同时提升学生的智慧;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,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。因此,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,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、成为学生心灵中的一股甘泉。

一堂好的语文课,存在三种境界:人在课中、课在人中,这是第一种佳境;人如其课、课如其人,这是第二种佳境;人即是课、课即是人,这是第三种佳境。境界越高,课的痕迹越淡,终至无痕。因此,课的境界乃是无课。

“以情带读,读中悟情”是“情感派”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。“以情带读”的“情”,是融合了思想、智慧、体验、想象、灵性的情,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,是求真、向善、爱美的情。以情带读,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、是全神贯注的读、是多元感悟的读、是个性飞扬的读、是融会贯通的读、是出神入化的读。以情带读,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、读的节奏、读的旨趣、读的韵味、读的神采。

语文学习,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,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。古人有言:少年读书,如隙中窥月;中年读书,如庭中望月;老年读书,如台上玩月。正所谓“一轮皓月当空照,千江有水千江月”。

把课文读通,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。朱熹有言:“凡读书,须字字响亮。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多一字,不可倒一字,不牵强暗记,只是要多诵数遍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。”问题在于,这样读书,有人不屑一顾,有人不以为然,有人不了了之,也有人不知所措。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。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,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。

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。整体感知主要靠读,有所感悟主要靠读,培养语感主要靠读,情感熏陶主要靠读,积累语言更要靠读。正如清人唐彪所言:“文章读之极熟,则与我为化,不知是人之文、我之文也。”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,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。

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7

【设计理念】

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,使学生具有正确、熟练、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,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,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,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,联系自身经验,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,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。

【教材分析】

《咬文嚼字》是人教版高中《语文》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。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。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,属议论文范畴。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,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,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,理解文章内容,掌握文章写作思路,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,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;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,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。

【学情分析】

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,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,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。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,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,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,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,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。

【教学目标】

(1)知识与能力:理解文章内容,掌握文章写作思路。

(2)过程与方法: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,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,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。

(3)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,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。

【教学重难点】

1、教学重点: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,深入体会作者“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”的主张。

2、教学难点: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,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`能力。

【教学方法】

自主——合作——探究法

【教具准备】

ppt课件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 导语设计

我们还记得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是这样写雪的“那雪正下得紧”、“看那雪,到晚越下得紧”。作者为什么不用“大”而用“紧”呢?一个“紧”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,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,有一种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的效果。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,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,推动了情节的发展。鲁迅曾评说“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,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”。真可谓一个“紧”字而境界全出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,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、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。

二、学案反馈与评价

三、咬文嚼字的含义:

a.过分地斟酌字句(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

b.形容卖弄才学

c.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

本文中指:“但是在文学上,无论阅读或写作,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。”(第三段)

四、理清文章思路

(一)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“咬文嚼字”?

(1)郭沫若改台词

(2)王若虚改《史记》一段

(3)韩愈改推敲

(4)苏《惠》诗

(5)“西施”等套语

(二)分析文中例子:

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?试分别加以概括。

1、郭沫若“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”一句的修改。

答: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,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。所以,无论阅读或写作,必须要咬文嚼字,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。

2、王若虚改《史记》李广射虎一段

答:斟酌文字,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,所以文字一增一减,意味就随着变了。

3、韩愈改“推敲”。

答:推敲文字,就是推敲思想感情,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。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,使用什么字眼,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。

4、苏《惠》诗剖析

答: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。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',偏于个性的,迷离不易捉摸、难以控制的,既可以使意蕴丰富,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。善用字的联想意义,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,达到艺术的妙境。

5、“西施”等套语。

答: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,容易滑向套板反应,袭用套话滥调。“套板反应”背离了创新,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。

小结: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,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,还是使用联想意义,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,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,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。

五、合作探究

1.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,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,说:读书“不要固执一点,咬文嚼字”理由有:

陶渊明说: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

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:“三人务于精读,而亮独观其大略”。诸葛亮比三人高明,因为他“观其大略”知识面更广。

宋代陆象山语说:“读书且平平读,未晓处且放过,不必太滞。”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,不因小失大。

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,应该怎样看?

明确: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,是说“无论阅读或写作,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”。单就阅读说,就是要求精读,不放过一字一句,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。精读,就是古人说的,做到“字训其义,句贯其意,文寻其脉,篇会其旨”,逐步进入“字会、意会、情会、理会、神会”的境界。

马南邨在《不求甚解》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。他认为,读书主要在于“会意”,就是领会书的精神,而不要去做繁琐、牵强的解释。像读经典著作,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,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。

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。对于学生来说,应以精读为主。

2.作者说:“在文字上推敲,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‘推敲’。”理由是什么?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。

明确: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。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,感情还没有凝练,文字就会含糊。只有思想透彻、感情凝练,文字才会明确。因此,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。

六、小结

本文第一部分,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。第二部分,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,有正负两面。善用联想意义,是正面,有美妙的艺术效果;负面,是“套板反应”,套语滥调,落入下乘。写文章时要求炼字,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。

吟安一个字,拈断数茎须。(唐卢延让)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(唐杜甫)

七、当堂检测

唐代诗人宋之问《渡汉江》“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”中“怯”能否替换成“切”呢?

明确:不可以。“怯”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,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,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,“怯”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。

八、拓展提高

鉴赏划线的词:

1、红杏枝头春意闹。—一宋祁《玉楼春》

明确:“闹”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,而且,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

全都点染出来了。“闹”字不仅有色,而且似乎有声,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:“着一‘闹’字而境界全出。”

2、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—一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

明确:“绿”字色彩鲜明,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,形象地表达出来,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。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,春草绿时,引起思归之情,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,丰富了诗的意味。

九、布置作业

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“套板反应”及其危害性。

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8

1、认真而不够用心。教学从不敢马虎,但对学生知识的把握主要从课堂和作业反馈来,学生思维弱点暴露不够;班级内部存在较大的分层,教学的定位为中层,教学内容的梯度不够。以后的工作要更细致,要涉及每一个学生。

2、牢记学与学会的区别。文科班学生知识性的东西掌握好些,技巧性的东西变通性不强,教学应在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,从思维上进行梳理。应该在课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建构,上课更有针对性。

3、定好学科增长点,最大限度突破。加强选择题的训练,保证语文的。生命线。选择题得分与语文总分成正比。但要从根本上提高,并不是单纯的做题可以提高,而是要从知识板块和方法技巧两个方面齐头并进,反复训练,转练成能。

4、让面批成为作业批改的必修课。面对面地交流,倾听,指点,更应从思维上对学生进行梳理,并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地练习。可能的话,让学生当面地做题。

5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更密切地关注和督促。文科班的学生看起来很认真,但是是不是真的投入,不能只看表面,而是要用一种永不放心的心态来面对,要多一些方法来检测,多布置一点任务,有效动员,真正营造氛围来调动学生在教师视线之外的落实。

6、追求高效课堂,根据学情不断地调整教学的策略。考试频繁,要根据每一次考试查漏补缺,举一反三,对每个学生提出适合的要求,课堂要突显问题。课堂知识的密度要更大,节奏要更快。课堂不能让学生被动学习,要让学生多点障碍跨越,就错纠正,主动学习。

7、网上阅卷最需要的良好习惯:一是书写,二是表达的规范。当满满一段文字出现在电脑屏上时,首先的评判是阅卷老师的视觉,视觉的享受一来自文字,二来自表意的清晰,观点的鲜明;其次才是阅卷老师的思维判断。

8、目标激励,狠抓得分。每人都要有一个目标,尤其是选择题、默写、大作文,每讲到这些题就要让学生记住目标,让学生自己跟踪自己的每一次测试,并把得分记下来,把错因和应对方法写在旁边。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得分进行,不能得分的内容就舍弃。

9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,艺术地赏识,发现学生的优点,让鼓励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。

10、调动学生的激情和兴趣,要让学生爱语文,在高三一年中,语文应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享受。语文学习的目标不仅是高考更是幸福的生活。

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9

这是第二次带高三的语文。记得第一次,也就是三年前,好像那时教学用的材料多是领导选择印制的,学生手头没有答案,老师手里有答案,学生没有靠头,只有做,做不对,我们可以再讲,好像就这样过来了。那时我正在相亲,谈恋爱,预备结婚,所以没能在教学上付出全力的思考。学生没能吃上我的喜糖,因为他们一毕业,我在暑假结婚了。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后就吃上我的喜糖了,那是生孩子,所以您看我连结婚生子都在假期进行,唯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。这样好的教师,哪里找,可现在这小子正处于可怕的职业倦怠期。

这次带高三,情况有很多变化。有手机的学生更多了,对升学有信心的学生更少了。资料有答案,学生反而懒得做。

先说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。萧伯纳曾说:学校并非学习之地,为什么最应该成为学习的好地方的学校,反而不是学习之地呢?

首先,师生没有自主性。

虽然也在提倡分层次作业教学,如何实施?特别是语文的作业,基础知识部分,如何分层?作文如何分层?无论如何分层,作业不是自留,就几乎是在被动地学习;老师布置作业,不可能出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。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留作业,或许才是出路。

同样,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,也不能用那一张僵化的教案纸来束缚。填写复杂的教案纸,就是在束缚老师的自主性。

教案和教学设计最好,不定量且形式多样化,比如把教案纸换成比较好的笔记本,老师可以随意记录整理教学预设反思等。老师会珍惜这个教学成长记录本的。而不像现在的教案纸,几乎没有保留的价值。而且这个笔记本,书写的多少不要做量化。然后结合电子教学设计、电子资料档案袋等。老师的备课还可以就放在教材和习题册上,特别是教材更换少,更是可以反复使用。

师生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后,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学习,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才有可能发生。不是一定发生,因为师生获得自主性,也可能去用自由时间做别的事情了,这就需要进一步想。

其次,教育的根被挖掉了。

什么是教育的根?儒、释、道的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。教育成了无根之树,无源之水。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生存竞争和成功学,激发的是物质享受的欲望。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有真诚和智慧?同事之间在竞争,学生之间在竞争,很难产生真正的合作。老师很难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,学生只是付钱雇佣了我。

最后,不读书,不集中学习,很难有探究性的学习。

比如文科类学科,语文、政治、历史、地里,作业应该主要是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。特别是在高一、高二阶段,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,养成阅读习惯,而不是做题习惯。学生爱上阅读,会阅读,才能慢慢学会思考,才能逐渐产生探究性学习。我们的学生,应集中培养他们在某一个感兴趣学科的信心,由自信产生更多的自尊需求,然后以点带面,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。就像华德福的教育,他们这一段时间集中学习数学,有一定明显的提高之后,再放下学习别的科目。

七年过去了,我和语文的恋情,正面临七年之痒!正是该好好总结,对于自己对于学生,我们播种了多少幸福,收获了多少幸福,获得了多少成长,提升了多少智慧。而这些几乎是很难量化的。你可以量化身高体重,但是你无法量化心灵的成长;你可以量化金银财宝,但你无法量化幸福感;你可以量化知识,但你无法量化智慧。这就是教育的悖论所在,我们在量化的东西,都是浅层的末端的,是真正教育的副产品。

这七年的语文教学,我只想问自己:我书读得怎样?我是否培养了爱书、爱读书的学生?

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10

1.抓住关键,从教师教学入手,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。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采用学生感兴趣的,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,激活课堂气氛。比如,讲解诗歌鉴赏课时,我先从分析《东风破》,《菊花台》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,引起学生的向往,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,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。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,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,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。“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。”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“压力”为“魅力”,让“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”,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,而走向积极。

2.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,变被动为主动。挖掘学生的潜力,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,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,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,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,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,发表评价。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,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,共同解决。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,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,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,个个踊跃讨论,积极发言。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,要注重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,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,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,改变旧的学习状态,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,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。3.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。

其一,记的习惯。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。科学的记忆方式,无论是联想法,还是其他,记住一条,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,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,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,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?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,而且要及时复习,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,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,就忘乎所以。

其二,爱读书的习惯。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,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,而伟人传记,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,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。培养健全的人格,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,伟人的感染力、教育力,学生与大师为伍、与伟人为伍的时候,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,一旦形成习惯,学生会终生受益。从应试来说,也有其现实意义。

其三,动手的习惯:就是写的习惯。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,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,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,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,有话则长,无话则短,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。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,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。

其四,向别人学习的习惯:善于向别人学,甚至要会“偷”学啊,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,现今的竞争,让我们不再有“铁饭碗”了,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
其五,怀疑,好问的习惯。改编一个笑话,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,就是让你问的,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。

4.注重语文的渐进性,通过设置阶段目标,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。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。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。高中考试频繁,情绪波动大,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“滑坡”,马上就自暴自弃,这时,帮助他们树立信心、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。从简单问题开始,如注音、改错别字、找反义成语、名句默写等,容易得分,甚至容易得满分,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。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、诗歌鉴赏、作文等难点上。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,从而,提高成绩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、成就感,尝到了学习的甜头,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。

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“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,不是教学生,乃是教学生学。”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,才能融会贯通,终身受益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,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,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。

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1

近期我校高三语文主要是以文言文一轮复习已基本结束,在文言文复习的过程中,我一直思考文言文究竟应该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复习。期间,根据新课程改革六字方针——自主、合作、探究,根据课程改革提倡的“三维教学目标”——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,并依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精神,参照我校的文言文教学基本流程设计,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,对文言文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做了很多的探究,由各种教学模式的尝试,到新模式的初步定型,到不断完善,直至教学模式的最后确定。尽管现在看还谈不上成熟,但至少已经基本定型。现总结如下:

(1)依据考纲的要求,以学案导学的形式明确复习的目标要求,明确需要梳理、掌握的重点内容,尤其明确复习方法,指导学生自主复习。其中,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有专门的学案,来加强学生的系统性学习。(课前时间)

这一个环节也可放在课上,不过鉴于充分性的要求,最好放在课前进行。在前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,以学案的形式,把这节课复习的目标要求、复习的内容以及方法告诉给学生,让学生在课下先自主复习。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先有一个比较熟悉的认知和切入,让学生能带着点问题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
(2)检查复习的情况,让学生展示自己复习的成果,进而明确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。(10分钟)

首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一下复习的情况,尝试以合作的形式解决在前一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——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告知老师。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,也可以以做平时训练或板书等形式对学生复习的情况进行检查,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发现自己的问题,并尝试以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形式解决问题。问题解决不了,及时告知老师;当然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复习的进展。对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及时帮他们解决:个性的问题,随机当面单独指导;共性的问题,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,在下一个环节中进行集体指导。

(3)集中突破重难点,并作适当拓展。(25分钟)

依据考纲的要求,就学生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疑难进行讲解,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系统梳理;目的是弥补缺漏,帮助学生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。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操作模式:一是通过串讲的形式,梳理重难点;二是以学案导学的形式,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总结好了的材料,指导学生去读,去背,去记,去理解,去顿悟。当然,在记忆过程中我们也将“课内”与“课外”的知识综合复习,巩固。

(5)整理感悟,能力提升。(10分钟)

引导学生做好总结,做好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整理,让学生在梳理课堂内容的过程中,获得对知识的感悟,获得能力的提升。可以是整理课堂笔记的形式,也可以是整理错题的形式,还可以是写学习反思的形式。另外,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,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,拓展视野,提升能力。

(4)训练巩固,点拨指导。(晚辅导时间)

让学生当堂做精心设计好的训练题,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,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,巩固所学的知识。训练要限时,学生做完后,学生之间可互改,相互纠错,解决不了,教师点拨指导。

这五个环节,从教师教的角度可用五个字来概括:标—诊—授—点—留。“标”,出示目标及要求,让学生对将要掌握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清楚;“诊”,通过小练习,检查学生复习的情况,及时为学生纠正错误,诊断学生薄弱点,以此确定本节课传授的重点;“授”,依据考纲考试说明的要求,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梳理,传授知识,_困惑,建立知识体系;“点”,指导学生训练,训练结束后有针对性地点拨;“留”,最后,把时间留给学生,让学生自己或整理,或总结,或反思,以期有所领悟、提升。

从学生学的角度,也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:学—查—理—练—悟。“学”,学生先自学;“查”,通过自主复习和练习,自查不足;“理”,在老师指导下进一步梳理知识,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,并且在理的过程中,解除困惑和误解,充分认知;“练”,练习巩固,应用能力提升,练后纠正;“悟”,在总结反思中领悟提升。

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
相关热搜
网站地图